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最大的民生工程和重大生态工程,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5周年之际,鄂豫冀津京5省市党报记者联动,深入工程水源区和北方受水区,走访城乡居民和库区移民,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反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5年来的巨大变化,彰显工程的社会、经济和生态价值,揭示这项伟大工程的重大意义。
湖北:护一库清水送北方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黄中朝 通讯员 陈华平 黄梦
丹江口水库碧水连天,山林苍茫。
12月10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来到丹江口市牛河林业管理区莲花寺村两溪沟移民安置点时,遇护林员彭生安骑着摩托车巡山归来。
谈起中线工程通水5周年,彭生安心生感慨:“我的生活因南水北调工程而改变。”退耕还林后,彭生安没地可种,便搞库汊拦网养鱼。2016年,丹江口水库养殖网箱和库汊拦网全部被取缔,2017年他再次转行,当了一名护林员,管护面积3000多亩。
牛河共有护林员69人。2001年,南水北调工程还未动工,丹江口市委、市政府未雨绸缪,提出生态立市,转型发展,乡镇机构改革时,牛河撤乡设立林业管理区。2004年,入列省级森林公园,2013年,晋升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公园管理局局长余平说,牛河森林公园主要围绕“南水北调水源地,湖光山色丹江口”,保护植被,涵养水源,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是森林公园管理局的使命和天职。
在森林小镇,记者看到集镇房屋很新,街上人不多,显得很安静。除了生态环境容量在增加,这里其他都在做“减法”。
如今的牛河,是丹江口水库植被保护得最好的地方,森林覆盖率达到92.5%。丹江口大坝加高蓄水后,这里成了千岛画廊,库内处处皆成美景,引来无数摄影爱好者、画家来摄影写生。节假日和双休日,来休闲观光的市民络绎不绝,流连忘返。
“这对护林员来说意味着责任。对搞户外烘烤和带火种进山的,要严格监管。冬季天干物燥,防火任务很重。”16时30分,记者离开五谷庙村,护林员彭太成从家里推出摩托车,开始了他的晚班巡逻。
河南:一渠碧水润中原
河南日报记者 高长岭
水从南方来,润我大中原。
中线工程通水5年来,为河南省供水近90亿立方米,供水范围覆盖全省40个县(市)的81座水厂、引丹灌区、6座调蓄水库以及20条河流,受益人口2300万人,农业有效灌溉面积115.4万亩。
南来之水,为河南解渴。河南省水资源严重短缺,水资源总量不足全国的1.42%,人均水资源量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5,5年来,南水北调工程通水成为河南充足可靠的重要水源。
“原来饮用水硬度在380左右,用上南水后,硬度只有80左右。南水口感好,甘甜!”焦作市南水北调办主任徐少民说,过去水质差,焦作人基本没有喝茶习惯,现在用南水泡茶喝的人越来越多。
南水覆盖范围从城市向乡村延伸。濮阳市启动“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计划用两年时间逐步实现南水农村全覆盖。目前,清丰、南乐两县已实现全域供水,农村受益人口90万人,全市150多万居民喝上了甘甜的南水。目前,全省已有64个乡镇喝上南水,实现了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
5年来,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向河南受水地区河湖水系累计生态补水16.29亿立方米。
郑州市境内干渠长达129公里,水面1.5万亩,相当于增加了150个百亩水面的湖泊。郑州在市区段干渠两侧各200米范围内,高标准规划建设南水北调生态文化公园,总长61.7公里,总面积近25平方公里,相当于82个郑州人民公园。中线干渠在许昌中心城区形成了以110公里环城河道、5个城市湖泊、4片滨水林海为主体的“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水系格局。
南水为中原大地涂抹上了绿色发展的基调,提供了更加澎湃的发展动力。
河北:优质南水替换高氟水
河北日报记者 马彦铭
12月9日,河北省枣强县大营镇普路屯村71岁的村民高英,特意拧开水龙头,看着清水哗哗流淌,伸出了因从小饮用高氟水而弯曲变形的双手:“自从喝上南水,手再也不疼了。”
枣强县位于河北东南部,人口约42万,是典型的农业县和省级贫困县。该县受地质结构影响,地下水氟含量一般在每升1.5毫克到3毫克。长期饮用高氟水,出现氟斑牙、氟骨症等病症,对人身体健康造成很大危害,是典型的地下水氟超标县。
5月底,枣强县农村生活水源置换项目全面竣工,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县城和553个行政村42万人全部喝上汉江水。河北省90多个县(市、区)、26个工业园区、138个供水目标、2000多万人喝上了南水。
国家在河北省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工作,2016年至2018年,调整配置农村群众江水指标2亿多立方米,在全省6个市的37个县(市、区)实施农村生活水源置换项目。通过建设南水北调地表水厂与农村供水站连通工程,全省共连通农村供水站231个,铺设管道2960公里,到2018年底受益人口达到506万,实现压采地下水1.26亿立方米。
2019年,全省安排资金17.92亿元实施农村生活水源置换项目,其中涉及饮水型氟超标县18个;非高氟县15个,投资6.58亿元,受益人口336万人,压采地下水0.7亿立方米。
“2020至2022年,河北省还将投资40亿元,继续加大实施农村生活水源置换,将逐步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到时将彻底结束河北群众饮用高氟水的历史。”河北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说。
北京:七成自来水来自汉江
北京日报记者 叶晓彦
12月11日,北京市丰台区幸福家园小区的赵飞艳开启了一天的生活:打开水龙头,接上一壶清冽的自来水,烧开之后沏上一杯绿茶……
自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建成通水,同年12月27日,南水进京后,这已成为赵飞艳的生活常态。
5年来,北京累计接收南水超过52亿立方米,1200万京城居民尝到了它的甘甜。此外,北京平原地区地下水位累计回升近3米、6亿多立方米水存入大中型水库“休养生息”,郊区部分山泉出现复涌,百姓家门口的河湖水清岸绿……北京,因南水而改变。
北京城区自来水的供水总量当中,有七成是汉江水,供水范围基本覆盖中心城区以及大兴、门头沟、昌平、通州等部分区域。北京还将部分南水存入密云水库、怀柔水库、十三陵水库等大中型水库,增加水资源战略储备。4年多来,密云水库总共“喝”进了4.5亿立方米南水,水位创近年新高。
“充分利用外调水,有计划关停自备井、大幅压采地下水。”北京市水资源调度中心副主任王俊文告诉记者,2016年,全市地下水位止降缓升,2018年,回升明显加快。今年9月30日,与南水进京前相比,北京地下水位累计回升2.88米。市水务局水文总站10月监测数据显示,北京今年处于降雨偏少年份,而地下水位不降反升,这样的情况40年来首次出现。如今,昌平的连山石村、延庆的艾官营村、怀柔的百泉山等地的泉眼恢复喷涌。未来的北京,还将迎接更多南水。
三千年前,北京城因水而兴;三千年后,北京城又因水而改变。
天津:江水润津千万家
天津日报记者 何会文
调节池和进水池清澈透明,高大厂房内,6台大型水泵嗡嗡作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5周年之际,记者来到天津干线终点——曹庄泵站。登上子牙河北分流井坝台,只见南来江水涌入庞大的分流井池,然后“兵分四路”分别向中心城区、滨海新区、尔王庄水库和海河方向汩汩流淌。
南水入津,在引滦入津工程基础上又开辟了天津第二条输水“生命线”。5年来,全市城镇供水总量由2014年11.6亿立方米,增加至2018年17.9亿立方米,其中引江水在城镇供水总量中的比重已超过80%,成为城镇供水的主要水源,南水已覆盖天津16个行政区中的14个,1000多万天津居民从中受益。
“通水啦!通水啦!我们终于喝到江水啦!”今年11月30日,看着水龙头里哗啦啦流出的自来水,家住武清区南蔡村镇丁家酄村村民张彦忠高兴得热泪盈眶。
武清区实施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工程,率先实现南水北调水源切换,使北部622个村、66万村民享受到与中心城区一样的南水。天津市水务局局长张志颇说:“到今年底,全市累计改善1149个村、115.2万人用水。至明年工程全部完成后,除北部山区242个村和滨海新区大港2个偏远村外,我市农村居民将全部喝上自来水,基本实现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目标。”
2016年起,天津充分利用引江、引滦及雨洪资源实施生态补水,逐步实现对海河、子牙河、北运河等中心城区重点河道的常态化补水,对七里海、大黄堡、团泊、北大港四大湿地等南部地区河道定期补水,年均实施生态补水10亿立方米以上,有效修复了区域生态环境,使津门重现山清水秀模样。